10月31日,【沈阳发布】报道了我校马静婷老师的文章。

全文阅读;
在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中
保障教育强国建设
□马静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这为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提出了要求。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根本保障。
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
立德树人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发展好教育事业、特别是建设教育强国,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使命。”我们要培养和造就的人才绝不是一般的人才,而是能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好孩子,是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的重要保障。我们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教育教学机制,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把这一思想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想方式、不变的价值选择。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在实现教材一体化、课程一体化、师资队伍一体化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在价值统一上的一体化。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秉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体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性质,确保教育评价改革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加快推进教育领域供给侧改革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建设教育强国要正确处理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重大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我们应当分类推进高校改革,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建立创新能力培养机制。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完善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制度,完善教育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充分发挥教育数字化对教育资源有效配置、高效配置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欠发达地区供给和输入,破解教育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使教育资源在中西部地区合理均衡配置。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院校从普通教育产业中汲取发展资源,源源不断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以及各种高技能人才。
完善高校科技创新
和成果转化体制机制
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科技自立自强是我们主动识变应变、因时因势而动的战略选择,更是深入实施科技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当今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只有直面世界科技创新变革规律和国家科技创新需求,需要进一步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聚焦国家战略和世界科技前沿,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机制,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找到纵横捭阖的制胜之道。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能和社会效益。构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促进、相互成就的协同发展模式,全方面提高学生素质素养。必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中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保障原始创新、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能力提升。完善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的机制,设立相对独立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部门,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体系和制度,建立聘请知识产权方面专业人员制度;加强对高校院所应用研究成果、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激励引导;赋予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转化更多自主权、决策权、定价权,促进现有科技成果多种形式转化。
完善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高水平教育开放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我们应当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助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深入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完善中外合作办学机制,吸引海外优质教育资源进入我国,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加强留学教育管理,提高来华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吸引更多优秀国际学生来华学习。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与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积极参与国际教育组织和活动,加强与世界各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教育事业的发展。完善支持高校教师和学生赴海外学习、交流和访学机制,建立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项目合作机制,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更好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总之,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进一步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向着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教育强国迈进。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