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沈阳发布】报道了我校张笑楠老师的文章。

全文阅读;
科技创新是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张笑楠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做出全面部署。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我们要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持续深入学习领会、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探索与创新是社会化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满足需要的能力。生产力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结合构成了现实生产力。在社会化生产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劳动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分化,新的产业部门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和要求不断产生,这就要求对自然界进行新的探索,发现有用物质的新用途并不断发现新的有用物质,创造新的生产方式加工自然物质,以便形成新的使用价值。对此马克思指出,“要探索整个自然界”“要从一切方面去探索地球,以便发现新的有用物体和原有物体的新的使用属性……因此,要把自然科学发展到它的顶点;同样要发现、创造和满足由社会本身产生的新的需要。”
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和发展,同科学技术的进步有着直接的关系,无论是机械化时代、电气化时代、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都是科学技术在其中起到推动作用。马克思认为,“科学在直接生产上的应用本身就成为对科学具有决定性的和推动作用的要素。”“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正是代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趋势,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新质生产力必然推动新的产业变革和社会变革。
以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要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深刻认识技术革命性突破是引发生产力跃升、生产关系调整和创新资源配置的关键。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科技创新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变量。必须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让科技创新成为向新质生产力跃升的内在驱动。
牢牢把握科技创新这一核心要素,要正确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正确处理好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关系。新质生产力并不是对传统生产力的纯粹否定和简单替代,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实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推动生产力质态的全面提升。正确处理好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科技创新引发生产关系各个要素进行优化组合,需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促进新质生产力持续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优化的动态适应。正确处理好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关系。科技创新需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新质生产力既需要政府超前规划引导、科学政策支持,也需要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等微观主体不断创新,是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同培育和驱动形成的。”
以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
以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升级。新质生产力是在劳动过程中由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所形成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要提高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要拥有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要积极探索未来技术创新,不断丰富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拓宽生产边界、创造生产空间。
以科技创新实现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劳动过程是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马克思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新质生产力是绿色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能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动能转换。通过改造传统技术、升级设备和优化材料,推动了产业绿色化发展。通过绿色产业、低碳产业、环保产业的发展带动作用,形成新质生产力质态,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以科技创新提升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表现形式为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数字中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围绕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用创新科技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实现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