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沈大 网站首页 -> 媒体沈大 -> 正文

【云盛京】强化政治引领 发挥党管人才制度优势

   作者:    来源:   编辑:宣传部10    发布日期:2024-11-22     点击数:[]  

11月21日,【云盛京】发表了我校姜钦扬老师的文章。

全文阅读:



强化政治引领

发挥党管人才制度优势


□姜钦扬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让人才事业兴旺起来”……这些重要论述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也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


党管人才是人才工作的重要原则,强化政治引领是发挥党管人才制度优势的核心抓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确保各类人才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增强人才队伍的政治认同感和归属感。


全面准确地落实党管人才政策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了三次人才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安排人才强国建设。2021年9月召开的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系统擘画了新时代建设人才强国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了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为推动我国人才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了方向引领和行动指南。


党的一项基本的职能就是对人才工作负责任,这是党的组织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组织制度是以管理干部为中心任务的。具体来说有五大项内容,即管宏观、管政策、管组织、管协调、管服务,这就要规划人才发展战略,制定落实人才发展重大政策,协调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形成推动人才工作的合力,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实现价值提供良好服务。因此,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党管人才是党的组织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聚才爱才用才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我们把党管人才原则贯穿于人才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把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落实到具体措施和实际行动中,把党对人才工作的要求体现在具体政策和具体制度中,把党对人才工作的监督落实到具体环节和具体环境中。要加强对党管人才原则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党管人才是我国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独特制度优势和根本保证。


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


端正用人风气,对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也是党管人才制度能否发挥优势的关键。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用人的程序机制逐步完善,监督力度不断加大,执行情况也更加好转,但也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要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必须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重品德、重实绩、重公认,切实把党性立起来、导向树起来、风气正起来。


树立“重品德”的导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是才的统帅,才是德的支撑,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的干部如果有德无才,干不成事;而有才无德,终究会坏事。当前一些干部出问题,主要不是出在才上,而是在德上;主要不是出在做事上,而是出在做人上;主要不是出在勤政上,而是出在廉政上。用干部既看才更看德,就是要让干部的德可看、能看。干部的德“看什么”“怎么看”?就是要在关键时刻、重大问题、重大利益以及是非原则上,看他是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是否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是否真抓实干、敢于担当、开拓进取;是否作风正派、清正廉洁、情趣健康。因此,用干部就是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对于能力和本事差不多的干部,谁在德方面表现更加突出,就提拔任用谁;对于那些无德之人,即使能力再强、本事再大,也不能提拔任用;对已在领导岗位上德出了问题的,要坚决撤换下来,真正让品德高尚、品行端正又能干的干部受器重、有前途。


树立“重实绩”的导向。干部行不行,实绩来反映。应当肯定,当前一些同志的政绩意识还是比较强的,期望能在自己的任期内干出点业绩来。但也有的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干“门面工程”,对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的“显绩”看的重、用心多,而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众的“潜绩”则看得轻、用心少,为了个人进步升迁,不惜劳民伤财,大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最终贻误了事业的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坚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力戒形式主义,反对急功近利,既要有一年抓几件事的干劲,又要保持几年抓一件事的韧劲。特别是对那些挂不上号、出不了名、周期长、费劲大、落实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要聚精会神、锲而不舍地去抓,使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群众的检验和历史的检验。在考核干部的业绩时既看总量更看质量、既看速度更看力度、既看字面更看全面,真正做到凭发展论英雄、视实绩用干部、比贡献定位次,使想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不干事的没位置。树立“重公认”的导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干部能用不能用,要看群众答应不答应。你是不是称职、是不是合格,干得多与少、成绩大与小、表现优与劣,群众心中有杆秤。因此,要认真落实群众对干部选任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让群众事前先准备、事中有选择、事后知结果,增强选人用人的透明度。在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个别谈话等环节适当扩大群众的参与面。要做到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的统一,既看重领导的评价,也重视群众的“打分”,切实跳出“由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圈子。通过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选举等竞争性选拔的办法,大力选拔工作过得硬、群众信得过的干部,决不让长期扎根基层、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群众信赖的干部吃亏。


总的来说,在用人方面,要突出政治标准和专业标准相统一,在选拔任用干部时重点考察政治素质和专业能力,在培育使用专业技术人才时重点考察专业水平和政治表现,在评价激励各类人才时重点考察业绩贡献和道德品行。


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则是第一动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战略,也是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要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以国家创新体系为支撑,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为牵引,以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为平台,以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为窗口,以高层次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为核心,以青年科技人才为后备军,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前沿基础研究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集中力量进行突破性创新。正在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及世界上其他各国现代化的实践经验证明,人力资本贡献率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源泉,也是经济提质增效、结构优化和动能转换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目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相对以往高速增长阶段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驱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来说,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渴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紧迫和必需。无论是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还是量的合理增长,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可见,拔尖创新人才是人才梯队的“火车头”。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人才,吸引集聚大量创新人才,坚持人才引领驱动,才能赢得竞争主动权和创新驱动发展优势,在复杂的世界区域经济竞争格局中牢牢把握主动权。


万山磅礴,必有主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是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定海神针”。不断发挥与展现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不断强化和彰显人才引领驱动功能,必须始终坚持党管人才。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