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沈大 网站首页 -> 媒体沈大 -> 正文

【云盛京】高等教育服务能力的提升与突破

   作者:    来源:   编辑:宣传部10    发布日期:2024-11-08     点击数:[]  

11月7日,【云盛京】对我校王晶老师的文章进行了的报道。


全文阅读:

高等教育服务能力的提升与突破

□王晶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指示精神,全面把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主动担当、积极作为,让高等教育成为推动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快变量和强变量,在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回答好“东北振兴、高教何为”的时代命题。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已不仅仅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东北要实现全面振兴,必须紧紧抓住高等教育这一战略资源。而高等教育也应当在辽宁全面振兴的进程中提升其服务能力,承担起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产业升级、服务社会发展的重任。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激发创新活力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教育质量、激发创新活力的必然选择。高校要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兴趣和选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充分激发自己的潜能,形成自主学习能力。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生动的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要求。要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加强对教育质量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确保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

 

紧密对接产业需求

培养创新人才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已成为必然,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新兴产业不断涌现,不同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高端化和实践性的特点。当前教育体系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高校应从多个维度出发,深入了解东北地区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和人才需求,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确保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真正符合产业发展的需要。高校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教学,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和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和科研项目,同时引入创业导师、投资人等资源,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支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创新,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产业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加强产学研合作

实现资源共享


加强产学研合作是推动科技创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政府要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投入力度,提供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合作。高校要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力度,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等活动,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的政策体系和法律法规,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合作的顺利进行。高校还应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通过产学研合作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产业需求,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让企业和科研机构更好地利用学校的资源,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服务地方经济

促进社会发展


高校作为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为东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决策咨询,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高校是知识创新的摇篮,通过产学研合作,高校可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地方经济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高校师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也能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提升自身能力,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赢。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通过精准对接地方需求、引导学生了解地方经济需求,开设与地方经济紧密相关的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高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建立地方文化研究中心,深入挖掘和研究地方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内容,为地方社会提供精神支撑和文化滋养,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等活动,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提升国际化水平


高校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吸引更多国内外优秀人才来东北学习和工作,为东北全面振兴注入新的活力。通过海外交换生项目、短期学术访问、国际学术会议等形式,让学生有机会直接接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术思想,拓宽知识领域,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和国际合作打下坚实基础。通过与国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可以引进先进的科研设备和技术,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提升学校的科研实力,促进学术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激发新的学术灵感,推动学科交叉与融合,产生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通过开设国际化课程,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丰富课程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培养他们的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通过引进海外优秀教师和学者来校任教或参与科研工作,可以带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研方法,提升学校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本土教师也可以通过海外访学、参加国际会议等方式拓宽视野、提升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