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沈阳发布】发表了我校李敏老师的文章。

全文阅读;
促进高校思政教育与
就业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发展
□李 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等学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责任与使命。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形势日趋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度融合、形成合力,加强大学生就业观念培养,成为促进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建构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教育思维模式
高等学校要实现思政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就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思维模式和教育理念。要时刻牢记“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德育为先,能力培养为重的教学基本原则。首先,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意识。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树立积极就业创业理念,提高就业创业意识,增强就业创业能力,明确职业选择方向。其次高校就业创业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价值观念,主动把握就业创业机遇,适时调整自身职业预期,与此同时,引导毕业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始终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保持同向并行,将个人理想与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建构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过程中,必须注重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可以借鉴目前部分高校采取的OBE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方法,还可以利用头脑风暴法,通过自由讨论激发学生的灵感,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把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点,将培养学生就业创业意识和能力的教育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相融合,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性、针对性、时代性。
从教育教学的根本理念上讲,就业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核心的教学理念上是一脉相承的。适应时代要求,必须大力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改革,通过建立健全全新的教育教学体系来推动二者在教育教学上的深度融合。
充分利用课程思政理念,把“就业创业”和“思想教育”融入“课堂”中,使“创新思想”在课堂中渗透。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实习实践、校企合作、学生社团、科技园等第二课堂,通过孵化园、项目中心等平台,将“协同育人”的思想融入教学计划中,从而推进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配置和授课内容改革,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构建健全的评价反馈机制等手段,建立二者深度融合的教育教学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应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立足于高等教育育人的根本,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功能,使其与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相结合。
建构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教育师资基础
师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关键。教师团队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传道者,其教学水平和综合素养直接影响着高校的人才培养成果。为此,高校应建立“大师资”平台,构建跨学科的教学团队,形成由思政课专任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创业导师等各方联动的“1+N”师资库。首先,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干,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特有优势。其次,突出强调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核心作用,树立大学生就业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理念,在日常思想工作中紧密联系大学生求职就业的实际需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再次,发挥专业课教师、创业导师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了解、热爱自己的所学专业,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
建构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教育实践渠道
为了确保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实现深度融合发展,高校应不断加大力度进行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对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积极拓宽学校和社会、企业内外联通的教育渠道,通过社会实践和多种形式的实践实训帮助大学生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高质量就业创业提供思想上、知识上、能力上的支持。首先,高校要在校内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浓厚的校园育人环境;其次,学校还要特别重视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实现深度融合发展的软文化环境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技术平台,不断加强学校优秀就业创业大学生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优秀就业创业楷模,激发大学生就业创业热情;再次,学校要对大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给予支持,发挥指导教师引领作用,设立优秀就业创业学生奖学金,正向引导学生强化实践锻炼;最后,学校要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愿的优秀大学生和优秀创业项目提供运营指导,搭建投资平台,建立校企合作项目,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向纵深发展。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实现深度融合发展的教育理念来自于实践,同时也能为实践指引方向,这为二者的深度融合创造了机会和条件。
建构高校思政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教育保障机制
高校应形成“互联网+”的教育评估机制,以此来验收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工作的进展情况和实际效果,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实效性。首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互联网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的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效果等制定一系列评估标准,形成系统的指标体系;其次,结合系统的评估指标体系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反馈结果,制定详细的考核流程,完善考核制度;再次,还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高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并取得实效;最后,要建立反馈机制。通过督导专家听课,定期开展反馈会议,公开示范教学等形式,改进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在教育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效果以及考核制度中的实施策略,不断进行教育资源整合,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沈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