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辽望·辽宁日报》报道了我校文法学院历史系2024级学生高永卓在学术会议上的发言。

原文阅读:
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稚嫩的脸庞带着羞涩。紧握的双手,微微颤抖。
坐在发言席上,沈阳大学文法学院历史系2024级本科一年级学生高永卓略显紧张。他定了定神,停顿几秒后,开始语气平缓地向现场专家、学者分享自己的研究题目——《浅析清代柳条边政策下东北民族交融的路径与特征》。
这是7月19日下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学术研讨会分组论坛上的一幕。
该学术研讨会由沈阳大学主办,这也是近年来沈阳大学历史研究领域学术水平最高、议题最全的一次学术研讨会。
高永卓是200余位参会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本科生在读的参会人员。
按照小组顺序,高永卓最后一位发言。之前小组里十几位学者的精彩论述,既让他收获十足、视野大开,也让这位第一次参加专业学术会议的年轻人紧张起来。他腼腆地摆摆手,谦虚推让:“我是历史方面的‘小学生’,这次是来向各位老师学习的。”
见状,小组讨论主持人、鞍山师范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苏卫国一个劲地鼓励他,“没事,大胆发言,大家都愿意听。”与会者鼓起掌来。随后,会场一片寂静,静待这位年轻人的精彩亮相。
高永卓的眼中充满感激。他深吸一口气,站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高度,条分缕析地梳理和研究柳条边政策及其历史沿革。发言结束,会场再次响起热烈掌声。
高永卓告诉记者,几个月前获知要举办这次研讨会的消息后,他特别想参加,但听说国内高校此类研讨会很少允许本科在读大学生参会,他一时犯了难。老师鼓励他,从自己身边历史入手,争取写出一篇高水平论文。
“我从小就对历史十分感兴趣。我的家乡在沈阳市法库县,这里有很多地名,比如‘大东门’‘小东门’‘边门社区’等都与柳条边有关系,所以,我将研究视角定在这里。”高永卓说。
“实事求是地说,高永卓的论文没有达到成熟学者的水平,但是,他是国内唯一一位报名这次学术研讨会的本科生。基于鼓励年轻学生参与、传承学术思想、打造包容的学术环境等几方面考虑,我们经过讨论后批准了他参会。”此次学术研讨会的承办者、沈阳大学文法学院院长杨小梅说。
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刘晓飞是这次学术研讨会的小组学术成果汇报人,高永卓就在她所在组别。她表示,高永卓对历史的挚爱以及这次学术会议对年轻一代学人的培养,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我之前想在研究生阶段改读其他专业,但通过次学术会议,我改变了主意,我想继续把历史研究深入下去。”高永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