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大学土木工程学科源于1980年开办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本科专业。2006年“岩土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标志着土木工程学科建设正式启动;2010年,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
本学科研究生培养立足辽沈、面向全国,注重研究生基本知识和素养的培养,突出创新能力培养。一方面,以科学研究工作为主,重点培养研究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研究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研态度;另一方面,根据土木工程学科科研工作和学位论文的需要学习有关课程,达到拓宽基础、深化专业、了解前沿的目的。
目前,沈阳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已经发展成为有多个本科专业支撑,学术型硕士点和专业学位硕士点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具备了从本科到学术型硕士及专业型硕士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沈阳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在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实验条件、教学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研究方向
土木工程学科授权点下设4个培养方向,具体如下:
(1)结构工程 Structure Engineering
以组合结构、钢结构、混凝土结构为研究特色,通过试验、理论分析、计算机仿真模拟等手段,研究各结构及构件的静力、动力、耐久性等性能,并开展各类结构及构件的设计理论及设计方法研究的学科,为各类结构设计、加固等提供技术支撑。
(2)岩土工程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以地基承载力、边坡稳定为研究特色,以理论分析为基础,以数值计算为手段,并结合试验研究,分析地基的承载力、土体对挡土结构的压力以及边坡的稳定性的学科,为地基的处理、沉陷土地规划治理、挡土结构的设计和边坡的治理的提供理论支撑。
(3)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Engineering and Protection Engineering
以结构构件抗火和抗震性能为研究特色,通过试验研究、理论分析、计算机模拟等手段,开展结构及构件的抗火及抗震性能研究,并开展结构构件灾后性能评价,为工程结构防灾减灾及灾后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4)土木工程材料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
以纳米混凝土等新兴混凝土材料以及橡胶混凝土等绿色再生混凝土材料为研究特色,通过试验研究、理论分析、计算机模拟等手段,开展新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和耐久性能研究;分析和研究新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基本理论和方法;开展新型混凝土材料和结构的性能研究。为新型混凝土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学科队伍
本学科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兴辽英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辽宁省教育厅创新团队1个、沈阳市创新人才团队2个。辽宁省优秀教师1人、辽宁省优秀研究生导师1人、宝钢优秀教师奖1人、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辽宁省教学名师3人、辽宁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1人等,为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科学研究
近5年来,学科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研发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青年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等各类科研项目68项,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
平台建设
本科现拥有辽宁省环境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和沈阳大学建筑工程实验中心两个教学科研平台。环境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依托沈阳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于2011年8月由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正式批准组建。实验室主任由博士生导师、土木工程学科带头人王晓初教授担任,实验室现有专职科研人员35人,由2名博士生导师、16名硕士生导师、14名博士组成。学术委员会由国内该领域9位知名学者和著名专家组成。实验室现有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硬件设备齐备,实验室现有500吨电液伺服压力机、反力墙、大型反力架及刚性地面等仪器设备,总值近1000万元,可满足进行各类结构及材料性能方面的科研需求。

实验室现有300吨、500吨电液伺服压力机等仪器设备,总值近1000万元,具备国内外重大科研课题研究的能力

反力墙和刚性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