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大学应用经济学科,创办于1964年(沈阳财经学校),现拥有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经济统计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5个本科专业;1个一级学科,5个二级学科。2003年产业经济学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 2005年财政学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2010年成为沈阳大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首批设点学科,2011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产业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区域经济学4个二级学科,2020年经济学专业获批省一流专业,2021年金融学专业获批省一流专业,同年获批国际商务专业硕士,2023年增设碳资产管理二级学科。本学科累计已毕业本科生超过9000人,毕业研究生超过200人。
学科及方向
(1)产业经济学。本方向以研究产业布局与发展战略、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发展为主要内容,着重研究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辽沈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辽宁电商产业发展和辽宁自贸区建设等问题。
(2)金融学。本方向以研究商业银行体系运行与管理、金融市场属性与特征、金融产品创新、互联网金融为主要内容,着重研究辽沈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热点、金融创新和互联网金融等问题。
(3)财政学。本方向以研究财税理论、财税政策和政策执行效果为主要内容,着重研究辽宁省的政府资源配置、地区财源建设、财政支出绩效、政府采购、财政投融资、税收政策落实及企业纳税筹划等问题。
(4)区域经济学。本方向以研究区域经济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区域资源的评估与可持续利用为主要内容,着重研究辽沈地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差异以及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区域政策等问题。
(5)碳资产管理。本方向研究碳资产的研发、规划、控制、交易和创新进行战略、系统的一系列管理行为。着重研究碳市场与资产交易、碳资产运营与核算、碳资产项目开发与管理等问题。
教学科研
本学科团队现有成员51人,组建了低碳经济、经济统计、财政金融、国际商务四个科研团队,49%以上具有博士学位,70%以上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马晓君教授的指导下,争取未来在国家级项目申报和发表高水平论文方面有所突破。
本学科通过凝聚科研队伍、凝练学科方向,构建协同配合的科学研究机制,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276篇学术论文,其中被SCI、SSCI、CSSCI、EI收录42篇。主持完成“国有企业技术创新机制与多元化的支撑体系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隐性失业释放之就业冲突研究”“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创新研究”“我国软件产业链整合优化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7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辽宁省社科基金等省部课题25项,课题经费300余万元。出版学术著作45部。科研成果获市级以上奖76项。其中本学科硕士生导师,校长赵彦志教授主持申报的“多重战略驱动下碳排放交易分层机制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研究”项目成功获批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学科的教学科研平台基本包括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验平台、数据信息平台和产学研平台四个部分。有校外实践基地15个,具备人才培养环节的实践活动所需的条件,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拥有4个实训平台,分别是3D数字金融博物馆、经济学沙盘模拟实训中心、经济数据分析中心和跨境电商实训平台,总面积260平方米,为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强大支撑;有辽宁省电商产业校企联盟、辽宁省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基地、辽宁省自贸区法治研究会、沈阳跨境电商发展研究基地4个高水平的产学研平台。现有数据库12种,拥有经管类中文纸质图书5万余种、16万余册,外文电子书2.4万册,中文纸质期刊139种、2500册。
人才培养
本学科毕业生就业的去向主要涉及金融行业、高校与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等;硕士研究生考取博士的比例较高,在已毕业的200余人中,考取博士研究生近30人,所占比例为15%;研究生就业率100%,本科生近五年平均就业率90%以上。
在首轮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金融学(2013)、经济学(2014)、经济统计学(2014)专业分别获得了省内第9名、第3名、第3名的较好成绩;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毕业生质量”“培养过程质量”及“社会服务”方面优势明显。

硕士生导师赵彦志校长在师生见面会上讲话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东北财经大学马晓君教授在指导学院科研和研究生培养工作

经济学院院长李海明教授在同导师们商讨研究生培养工作

本学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部分成果

学生到国家税务总局沈阳市大东区税务局顶岗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