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学科 网站首页 -> 学科科研 -> 学科建设 -> 一级学科 -> 正文

[辽宁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环境科学与工程

   作者:    来源:   编辑:    发布日期:2023-10-13     点击数:[]  

沈阳大学从1981年开始招收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是我省最早开展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至今已有42年办学历史。本学科现有环境工程、环境生态工程两个专业,有环境工程综合实验室、环境分析监测实验室、多媒体实验室。其中,环境工程专业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重点支持专业、沈阳市属高校重点建设专业,2019年获批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在相应本科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并奠定了一流学科的基础地位。

学科拥有“区域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害生物治理与区域生态安全”辽宁省高等学校重大科技平台、辽宁省生态环境修复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污染环境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环境工程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污染场地修复与风险管理”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沈阳大学校重点建设学科,并于2018年1月获批为辽宁省一流建设学科,2020年获“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21年获批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获教育部批准与英国皇家农业大学合作办学的环境风险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专业博士学位教育项目。

研究方向

本学科设置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两个学科方向。基于学科基础优势,在学科方向基础上,面向国家以及辽沈地区环境需求,通过学科交叉、渗透、融合,以及研究方向的凝练,形成了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技术、环境净化材料与应用、污水生态处理与污染水体修复、区域环境可持续发展与规划四个特色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1:污染土壤生态修复

运用多学科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污染土壤中典型污染物与生物的相互作用与生态毒理,探索土壤污染诊断的新方法;研究土壤污染的时空特征、成因以及土壤-植物系统中典型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建立土壤生态健康风险预测预警技术方法;研究污染土壤修复的基本原理与调控措施,通过筛选对污染物具有特异吸收或特异适应能力的植物与微生物,研究其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联合作用机制,建立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方法。

研究方向2:污染水体治理与修复

(1)污水生态处理与回用技术

围绕分散污水就地收集/处理问题,重点突破管网不配套区域小规模污水生态处理关键技术,运用生态学原理,结合工程学措施,集成多样化预处理工艺与生态法深度处理工艺,建立基于生物学因子-水力学因子的生态单元调控方法,实现整个系统同时具备生态服务功能与污水处理功能,构建基于地下渗滤与人工湿地等为核心工艺的分散污水生态处理模式。

(2)高浓度难降解废水治理

以高浓度难降解工业废水为研究对象,开发基于高级氧化法、高效生物法、膜分离法等关键技术的工业污染处理工艺。具体内容包括:1.高级氧化技术:研究光化学催化氧化、电化学催化氧化等高级氧化技术在难降解有机废水中的原理与应用;2.环境分离工程技术:研究各种新型膜分离技术在高浓度有机废水中的原理与应用;3.先进生物处理技术:新型生物处理技术及反应器的研究与应用。

(3)地下水污染过程及其修复机理

基于污染水文地质学,利用生物地球化学、分子生物学、地学微生物等和环境取证学等交叉学科,研究包气带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过程及其高效低耗修复机理。针对实际污染场地,利用野外地球物理勘探、地质钻探与采样化学和生物分析等技术手段获取场地数据;通过实验室槽柱模型研究修复技术及其环境条件、三维污染物多相饱和-非饱和运移和转化机理;使用GIS空间模型和计算机模型模拟和量化污染物运移传质和污染风险度。同时也针对目前排放到环境中低浓度高毒性新型污染物污染水体,研究利用包气带环境进行土壤含水层处理SAT及其生物强化技术和其它环境友好处理技术。

研究方向3:环境净化材料及应用

以生态环境材料理论为指导,结合新型多尺度功能材料的计算方法,研制能快速去除环境污染物质的新型净化材料,并研究其在环境污染控制中的应用。具体内容包括:(1)环境功能材料的计算化学:主要为污染物检测和去除功能的材料性能、作用过程和作用机制的理论研究和模拟,以及环境催化功能材料的性能和作用机制的理论研究与模拟;(2)环境净化材料的制备:设计环境友好净化材料,加载到载体上制成新型环境净化材料,并对材料结构和性能进行优化;(3)环境净化材料的应用:研究材料的污染物去除效果及其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揭示其污染物去除的内在机制;(4)环境净化材料回收再生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研究方向4:环境可持续发展与规划

以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生态学理论与方法为指导,重点针对辽沈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在场地、生态系统、景观、区域等尺度上,采用野外调查监测、室内模拟实验、3S技术等手段,研究和发展维护区域生态健康与生态安全的基础科学理论与保护规划技术方法。具体包括:(1)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估方法与指标构建;(2)区域生态规划与城乡宜居环境设计;(3)景观生态学、环境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应用;(4)环境生态监测、分析与评价。

学科队伍

学科围绕重点研究方向强化学科梯队建设,通过自主培养和人才引进,目前已形成以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人选牵头、中青年骨干力量为主体、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近年来,学科从德克萨斯理工大学全职引进海外高层次研究团队1支,培养辽宁省高端人才计划-辽宁省特聘教授1名,团队中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辽宁省优秀专家1人,辽宁省攀登学者1人,“兴辽英才计划”辽宁省特聘教授1名,“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3名,辽宁省优秀教师1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才9名,5人获辽宁省青年学者成长计划支持;2010年和2014年获得辽宁省教育厅高校创新团队项目资助。

科学研究

近五年,本学科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170余项,科研经费近1亿元。其中,科技部重大专项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国际合作项目,863、973子课题等国家级项目5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EI与CSCD论文70余篇;获专利授权35项,实现成果转化10余项,效益1390万元;出版专著7本;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沈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辽宁省教学成果奖2项。

人才培养

近五年来,共招收本科生465人,毕业353人;招收硕士研究生204人,毕业141人;招收博士研究生44人,毕业10人。目前,共有在校本科生学生277人,硕士研究生134人,博士研究生55人。

五年来,本学科研究生共参加各类学术会议517人次;参与创新创业大赛56人次,获辽宁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科研赛事奖励25项;研究生100%参与科研项目,发表论文166篇,其中SCI 36篇,EI 3篇,CSCD41篇,核心期刊36篇,其他省级期刊50篇。

科研平台

本学科拥有“区域污染环境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生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高等学校重大科技平台---污染环境治理与区域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污染环境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个省级平台,已获批建设两个省级创新团队:污染场地修复、区域污染环境生态修复。2007年、2011年均被批准为辽宁省高校优秀创新团队。

本学科拥有总面积3400m2的实验室。围绕主要研究方向,结合各方向的具体研究内容和所承担的科研任务,将实验室的研究单元设置为两类,分别是公共平台和方向平台。

公共平台:仪器分析室、环境生物研究室、有机研究室、无机研究室、组培室、样品前处理室。

方向平台:污水模拟处理平台、受损生态系统修复研究平台、环境净化材料研究平台、地下水污染过程和原位修复研究平台。

实验室现有60台(套)价值人民币2815.8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拥有ICP-MS,Scalar San++连续流动分析仪,稳定同位素质谱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气质联用仪,TOC仪,原子吸收光谱仪,Gel Doc凝胶成像系统,傅立叶红外光谱仪,LabTec全自动固相萃取仪,LabTec微波消解仪,原子荧光光谱仪、分子荧光光谱仪等大型分析仪器。其中根据科研需要研制设计了植物组培室系统、污水处理系统、地下渗滤系统、土壤污染过程与修复模拟系统、污染土壤高能物理氧化修复成套实验设备,为气相色谱仪升级配置了顶空进样器,增加了热导检测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配备了自动进样器。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使用严格按规章制度执行,不仅成为科研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托,也为学院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提供高层次的硬件支持,平均使用率占年工作时间的50%以上。同时实验室大部分贵重仪器设备对校内其他部门和校外开放使用,支持校内其他部门科研和教学工作,并承接校外科研院校和企业的相关分析测试工作,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共享,其中10台已加入沈阳市大型仪器共享服务网。为研究生的学习、培养提供了优越的平台条件。

1.TOC及连续流动分析室

2.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分析室

3.气相色谱分析室

4.同位素质谱仪

         

5.液相及离子色谱分析室

6. 原子光谱分析室










分享到:

下一条:工商管理学